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特点

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特点

  • 发布日期:2023-07-01      浏览次数:742
    • 在我国大范围分布着县城一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在水环境治理中也越来越承担更大的水体保护责任,探寻县城级别的污水处理厂的良好运行,以及利用县城带动周郊村镇的农村污水建设和运营管理,是解决县城及乡镇污水运营的重要途经。
      县级污水处理厂一般规模在1~3万吨左右及1万吨以下的日处理规模,在运营管理上可以部分的参照相对于已经成熟的大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经验,但是也要明确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自身的特点,进行区别管理,今天就从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周期来分析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特点。
      小型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完毕的初期,往往是缺水甚至于无水运行,同时雨污合流严重的小型污水处理厂还存在着进水浓度远低于设计标准的情况,这些情况容易造成污水处理厂的大马拉小车,污水在厂内的停留时间远大于设计停留时间,此时的处理难度相对简单,较长的停留时间和过量的曝气等因素,可以大幅度的消减污水污染物,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同时由于设施设备都投用不久,故障率都较低,造成厂内的工作人员巡视和检修维护量较少。此时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人员往往形成污水处理的管理相对简单,没有特别的技术含量的想法。在日常管理中,疏忽掉日常的技术管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同时运营成本较低,利润较大,初期污水厂的运营情况都较好,运营方获得较大的收益。

      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营中期,由于外管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人口的自然增加,处理水量逐步接近或达到设计能力,污水处理厂达到了满负荷或者超负荷的运行。此时的设施设备都已经过多年的运行,由于受到污水厂内设备与污水直接接触特殊的工作环境下,国产设备在5~6年,进口设备在8~10年后基本就处于一个需要维护重置的阶段。这两个因素对小型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迅速造成压力。特别是在运营初期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缺少实际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到了运营中期,造成了污水处理厂内不具备相关的技术力量来应对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的这样一个情况,而原有设备的不断老化损毁,也不断加剧厂内的维护费用的支出,运营成本上升,厂内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急剧增加,对运营管理难度大幅度的增加,运营利润开始下降。

      637280759193249893329.jpg